![](/files/2014/7/bbs/(2014727231952)VKQ1.jpg)
考試在教育界的名聲實在不怎么好:批判者認為它們耗時,給學生壓力,而且在標準化測試下排擠了其它應處于優先地位的教育內容。但是事實卻是,如果合理使用考試,它可以成為教育過程中除衡量學習效果之外,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
在我 ( 原作者,下同 ) 和普渡大學心理學家 Jeffrey D. Karpicke 共同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我們對學生對于他們剛閱讀過材料的記憶能力。在閱讀了第一遍之后,我們給部分學生一張白紙讓他們把自己記住的東西都寫下來,盡可能回憶得多一點,最后結果顯示他們記住了 70%。其它學生沒有進行測試,但是重新看了一遍材料,盡管內容又在他們腦中過了一遍。但在兩天和七天之后的測試里,閱讀一遍后考試的同學記憶得比讀過兩遍的學生好得多。
這是怎么回事呢?當學生進行測試時,他們需要在記憶中中檢索知識。大多數教育活動 ( 如講座和閱讀教材 ) 都是為了幫助學生掌握并儲存知識。盡管考試分不同科目、考察形式也不一樣,如果運用得當都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信息檢索和知識運用的寶貴能力。測試后記憶能力增強這一現象 ( 稱為考試效應或檢索效應 ) 讓學習能力增強而且把知識更牢固地嵌入了記憶中。
很多學生反應考試中的大部分內容在考完以后都很快被忘掉,因此,找到防止遺忘的辦法是學習的主要挑戰。問題是怎么有效地使用、安排考試。我們和其它研究人員發現的一個現象是,在標準水平考試中,當學生處于平常的學習狀態時,測試的結果最好并且沒有任何懸念。也就是說,在日常課程和有計劃學習時進行新知識掌握測試,能有效提高效率。學生在課堂上就接受低風險或是無風險的測試,這樣一個學期下來學習的東西一定會變多,就跟復利堆積利息一樣的道理。盡管最初學生們對此懷疑不已,但最后都會喜歡這個將測試常規化的實驗。因為只要在測試的時候付出一點努力就好,再也不需要臨時抱佛腳那么辛苦了。
此外,隔段時間在記憶中檢索一次信息更有效果,這樣即將遺忘的東西就又一次加深了記憶,而且還讓學習能力更強。而且在恢復性練習是混合的時候也有幫助,比如你在選擇哪個不同類型的棒球場打球還是在做哪道幾何題這樣的問題上,幫助快速作出決定選哪個并且馬上解決問題。
令人驚訝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最常見的學習策略 ( 像畫下劃線、用彩色筆在段落上 " 高亮 " 和重讀 ) 會讓人有已經掌握的錯覺,這些實際上都是白費力氣,因為這并不代表學生已經將這些知識理解并能運用了。
當我和同事將研究從實驗室擴展到哥倫比亞第三中學班上時發現,在課堂上展示過一次材料、考試三次,學生平均成績是 A-,而同樣展示一次復習然后又復習了三遍的材料但沒有考試的學生只得了 C+。八個月后考試的好處顯示出來了。華盛頓大學生物學教授 Mary Pat Wenderoth 發現,考試的益處對女性和少數族裔尤其顯著,但這兩種人有時在科學等領域遭受被篩選出局的不公平待遇。
這篇文章并不是為了說教讓學生好好接受考試。當學生遇到越來越復雜的問題時,規律性地檢索練習能夠幫助形成復雜心理結構,而這可以在各行各業的環境中應用。比如飛行模擬器的飛行員要訓練處理空中緊急情況的能力。它需要復雜的觀念和技能:努力、多樣的實踐控制能力。
我們需要改變對考試的思考方式。它不該是學期或半學期令人緊張的事情,而應該貫穿學期始終,伴隨學習生涯,讓學習者的努力多放在薄弱領域變得更加嫻熟從而達到多樣化學習。
標準化考試在某些方面需要在公共教育中越來越嚴格。我們可以讓老師在課堂采用低風險的考試,我們可以教學生檢索練習以及在課堂之外的運用。這些步驟付出代價小而且能夠培養影響學生一生的、成功的學習能力。
[ 小笨 via nytimes ]
該文章在 2014/7/27 23:20:16 編輯過